布農族分布在花蓮、台東、南投、高雄等地山區,在台灣原住民各族中祭典最為多樣繁複,其中以各部落在每年4、5月舉辦的「打耳祭」最為盛大,如同漢人社會過農曆年,族人團聚在一起唱歌喝酒,並有文化傳承的意味。
4月16日晚上,我從台北坐上10:56的莒光號前往台東,隔天早上8點半抵達延平鄉紅葉村,也就是著名的「紅葉少棒」那個村落,親身見識布農族的打耳祭。
不過先說明一下,布農族傳統打耳祭舉行的天數不等,
短則2~3天,長至10天的也有,因應時代的變遷,
這次紅葉部落將整個祭典濃縮在1天內完成,
時值重於形式,表演性質還蠻濃厚的。
祭典由村長用布農族語主持(他是位牧師),
偶爾另一位主持人會翻譯成中文,
不然實在聽得霧煞煞啊
首先,布農勇士們將刀、矛、長槍、獸網等獵具集中放在地上,以之為中心圍成圓圈蹲坐著,邊開始進行「祭槍」;他們一邊合唱著「祭槍歌」,一邊隨著節奏規律地向前擺動右手肘,以手指指向中央的獵具,氣氛莊嚴肅穆,據說此舉為了避邪,並祈求狩獵豐收。
為了訓練少年的膽識與打獵技巧,部落的長者趁此機會傳授射箭技巧;透過相機鏡頭,我看見那個男孩雖然一臉稚嫩,神情與姿態卻相當鎮定,從容地對地上的山豬肉射出一箭,準確命中時,旁邊的人無不鼓掌歡呼。
巫師閉上雙眼,口中念念有詞,拿著獵肉在少年頭上,希望他以後也能英勇獵得動物回來。
打耳祭正式開始,首先進行點火儀式,若能順利點著鍋內的薪柴,表示未來一年的狩獵會有和這次相同豐厚的成績。
通常布農族的打耳祭打的是"鹿耳",由於水鹿動作敏捷,體型大也比山羊、山羌等動物大,能獵得水鹿的人會被族人視為英雄,因此打耳祭用鹿耳作象徵,這也是祭典名稱由來。「射耳」重頭戲上場,以一只鹿耳作為標靶,獵人輪番以長槍瞄準射擊,不但可練習槍法,若能準確命中也是一種榮譽,亦表示今年將狩獵順利。
獵人圍坐在一圈優先享用獸肉,還可以分到一大碗的小米酒。
祭司要男人圍成一個圓圈,張開雙臂在相鄰者背後彼此相握,每個人神情肅穆、低頭閉眼;此刻我的心情開始興奮起來,終於要見識到傳聞已久的布農族「八部合音」了。祭司在裡面領唱,每個人橫移腳步,圓圈以逆時針方向緩緩轉動著。一開始是低沉的「嗚」聲,漸漸有人一部、一部地加入合音,歌聲由原先的細微低沉逐漸嘹喨高昂,在遼闊的山谷之間迴盪不已。
這首歌為「祈禱小米豐收歌」﹝pasibutbut﹞,單有旋律而無歌詞,通常在小米播種前由眾多男子吟唱;布農族人相信,唱得好代表將有豐收的一年,反之,合音若不順暢或有人唱錯,代表耕種的作物將會歉收,因此參與的男子無不抱著神聖嚴謹的態度來演唱這首祭歌。
唱完了「祈禱小米豐收歌」後,射耳祭不准女性參與的部分至此解除,婦女們拿來小米酒和獵肉,勇士們開始進行「誇功宴」。誇功宴又有人叫「報戰功」,蹲在中央的長老把盛著小米酒的葫蘆杯遞給誰,那人喝了一口酒後,就開始報戰功;先說出自己母親的姓氏,接著誇耀祖先和自己的勇猛事蹟。經過主持人翻譯,一個壯碩的男子說,他總共捕過12頭山豬,在場沒人比他勇猛!
誇功宴的情景非常熱鬧有趣,報戰功的人每次大聲喊出4個字的句子,眾人便立即應聲複誦一遍,站在後方的婦女除了複誦外,還一起隨著節奏手舞足蹈,酒酣耳熱之際,眾人的情緒high到最高點!
打耳祭結束後舉行射箭比賽。弓箭是傳統布農族擅長的獵具,由於水鹿已被列為保育類動物,所以改以大型圖板作為標靶。
製作陷阱比賽由小男童倆倆組隊參加,獵物的腳部只要觸碰到樹枝架成的網狀機關,就中了圈套,另一頭被緊繃繩索拉得彎曲的軟樹枝立即彈起,不傷害到獵物就可以手到擒來。兩個小男孩搞不定,一個長者仔細地教導他們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