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九六年,台灣的學者沈君山到中國見了江澤民,與江澤民有一段如下的對話─沈君山說:「台灣獨立派或許可以稱做台灣民族主義者」江澤民問:「什麼台灣民族主義者?是不是高山族?除了高山族,不都是從中國去的中國人嗎?」沈回答:「高山族不過卅五萬人,也不搞獨立,現在台灣的居民九十八%都是從大陸移民過去…」這段對話我們先介紹到這裡。
只要有一點台灣歷史常識的人看到這裡,大概忍不住要噗嗤一笑了。兩個外行人非常有默契地在談論著完全背離台灣史常識的話題。從他們的對話,我可以肯定不論是沈君山或是江澤民,他們一定沒聽過「平埔族」,他們把「原住民」和「高山族」畫上等號。他們用二分法把高山族(她們心目中的原住民)扣除掉,其餘的就都是來自中國的人種了。(而且他們的觀念中,移民的後裔仍是移民)
這種膚淺的認知,最近(本月2日)出現在中國時報的一篇特稿,表現的更加無知而荒謬,偏偏這篇特稿的題目就叫做一則荒謬的新聞>,但是,讓我們來看看到底誰才荒謬。中國時報這篇特稿的作者是駐美特派員傅建中,他不滿意中央社一則有關台灣樂團訪問紐約的報導中的一段論述,那段論述是在詮釋作曲家蕭泰然的福爾摩沙鎮魂曲>,論述中說,台灣「住民大多為漢人與原住民混血的後代,台灣已成了真正的鎔爐」。這段論述,完全符合台灣歷史常識,以我這個在大學裡面教授台灣史的教授讀來,覺得既中肯又正常。沒想到中國時報這位特派員卻是「閱後不禁為之大駭」。
面對常識,竟然會「大駭」,那是因為他沒常識。這位特派員和前述的沈君山、江澤民一樣,以為台灣的原住民只有今天俗稱的「高山族」,完全不知道過去從北到南遍佈台灣西部及東北各族的「平埔族」已經溶化在許多台灣人身上。由於這位特派員的無知,因此在他的特稿中作了以下讓我「閱後不禁為之大駭」的評論,他說:「筆者在台灣成長,數十年來干役台灣新聞界,但從未聽說台灣大多數住民是『漢人與原住民混血的後代』,唯恐自己落伍,趕不上台灣社會急遽的變化,立查行政院新聞局出版的中華民國年鑑,二○○○年的年鑑說,台灣的原住民總共三十九萬六千多人,佔台灣整個人口不過百分之一點七而已。年鑑並無原住民與漢人混血後代的統計,但以百分之一點七的原住民,能使台灣居民一半以上成為『原漢』混血的新新人類,這樣的繁殖率恐怕是史無前例的。真正的問題是究竟有多少原住民與漢人通婚而產生後代?年鑑雖無記載,但可以斷言是微乎其微的,那麼中央社怎樣會有台灣「住民大多數為漢人與原住民混血的後代」的報導呢?」
因為這位特派員只知道有「高山族」,不知道有「平埔族」(以前國民黨的課本沒有教他,他就不會了),所以才會做出以上既愚蠢又膽大妄為的推論。
想知道台灣住民混血的歷史,去查中華民國年鑑怎麼查得出來?應該去讀讀專研平埔族的學者像李仁癸、詹素捐、潘英海或潘英等人的著作才對,要不然沈建德的《台灣血統》也可以參考。再沒有時間,就讓我藉此短文簡單敘述一些歷史背景,先讓這位特派員入門─
在近代臺灣尚未有荷蘭西班牙及大陸漢語族人進入之前,臺灣的原住民除了高山族之外,從東北部的蘭陽平原、北端的基隆淡水起,沿著西部平地,一直到南端的恆春半島,散居著許多平埔族。其族系繁多,語言、習俗也不盡然相同,但都屬南島民族(印度尼西亞語族)。荷蘭時代荷人對全臺曾作過人類學調查,全臺有一九三個部落,四五個族系。民族學者將平埔族分為九族或十族,包括噶瑪蘭族、凱達格蘭族、道卡斯族、巴則海族、巴瀑拉族、巴布薩族、洪雅族、西拉雅族、馬卡道族…。直到十九世紀初,各族的分佈範圍還很清楚,今天台灣的鄉鎮中還留有許多平埔族發音的地名,例如基隆(雞籠)、北投、大浪泵(大龍峒)、羅東、吞霄(通宵)、苑裏、大甲、沙轆(沙鹿)、大肚、南投、西螺、斗六、麻豆…,還有許多地名的舊稱也是平埔族發音,例如牛罵頭(清水)、打貓(民雄)、打狗(高雄) 、岸里(坤岡)、烏牛欄(埔里愛蘭)、樸子離(朴子口)、半線(彰化)、貓羅(芬園)、諸羅山(嘉義)、他里霧(斗南)、哆囉國(東山)、大目降(新化)、噍吧口年(玉井)、阿猴(屏東)…等等,這些都說明了平埔族遍佈的狀況。遍佈南北的平埔族現在哪裡去了呢?除了少部份還可辨認出來之外,大部分當然是和移入的漢語族人溶化或同化了。
平埔族多為招男子入贅的母系社會。偏偏在清代時,來到台灣的大陸移民大多數是單身男子(俗稱的「羅漢腳」)。由於清朝政府頒佈渡台禁令﹐嚴格限制移民來台。渡台者必須申請執照,而且只准單身前來。這種海禁政策時間相當長﹐其間僅有短暫的數次弛禁。清朝統治台灣的211年當中﹐從1684年到1790年的一百多年之間是採取嚴格的禁止與限制﹔1790年以後﹐才較放鬆﹐到了1875年以後的最後廿年﹐才真正開放移民。十七、八世紀間,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的這許多單身漢,就這樣入贅於平埔族家庭,這真是「天作之合」,這種「天作之合」的後代﹐出現「有唐山公,無唐山媽」的諺語,正是「原漢混血」的說明。我的出生地麻豆,是荷蘭時代就擁有兩三千人口的希拉雅族的「番社」,我的老祖媽當中就有希拉雅人;阿扁總統出生於官田,那一帶以前被稱為「番仔田」,阿扁也難逃「番」種基因;行政院長游錫堃則無疑具有噶瑪蘭人血統,不信可以問他。數年前高雄醫學院陳順勝教授曾以 HLA(人類淋巴球組織抗原)的交叉比對研究,解出台灣的血源之謎,發現台灣住民的88﹪混有平埔族血統。其研究雖然引起爭議,但揆諸史料,仍有其可供參考的價值。
此外,平埔族的同化與漢化更值得理解。除了接觸﹑交往﹑通婚之外﹐清朝政府的三項措施更是造成平埔族漢化的因素。此三項措施是:設社學﹑賜姓氏﹑改風俗服飾。過去「鵝筒慣寫紅夷字」的土著孩童﹐在上過社學之後﹐開始「琅琅音韻頌關雎」了﹐他們不僅能讀四書﹐背毛詩﹐而且在服裝上「薙髮冠履﹐衣布帛如漢人」。1758年(乾隆23年)﹐清政府更以「漢姓」來賜給平埔族。過去屬於南島語族的台灣原住民﹐沒有姓氏﹐多採「父子連名」﹐到了此時﹐許多人開始接受官方的賜姓,包括:潘﹑蠻﹑陳﹑劉﹑李﹑王﹑戴﹑林﹑黃﹑錢﹑江﹑廖﹑三﹑張﹑斛﹑穆﹑莊﹑鄂﹑來﹑印﹑力﹑利﹑鍾﹑蕭﹑爐﹑楊﹑朱﹑趙﹑孫﹑金﹑賴﹑羅﹑東﹑余﹑巫﹑莫﹑文﹑米﹑葉﹑衛﹑吳﹑黎﹑兵﹑蟹…。許多改了漢姓的平埔族﹐在傳了幾代之後﹐加以自己的母語也消失了﹐便自以為是大漢子民﹐許多人甚至還從漢姓譜系找出中原堂號來比附﹐真以為自己是華夏世胄,簡直數典忘祖!
以上的歷史常識,竟然是自稱「在台灣成長,數十年來干役台灣新聞界」的傅建中所不知。無知還不要緊,竟然罵起別人無知,簡直狂妄加蠻橫!不過傅建中的特稿中也並非全無道理,例如他一開始就說:「台灣的新聞媒體,自從解嚴以來,雖有了空前的自由,品質卻非但沒有改善,反而日趨下降,煽腥和不負責任的報導到處充斥,為人詬病」,我非常同意傅建中這段話,因為他本身這篇無知卻又狂妄的特稿,正是最典型的取樣代表。(作者李筱峰,世新大學教授)
原載2002.9.4 自由時報